2021-10-29 16:53:19 南宁教师考试网 nanning.huatu.com/jiaoshi/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导读】华图南宁教师招聘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2021广西南宁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考点,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请加【南宁教师交流群:712166760】 ,更多资讯请关注广西华图微信公众号(gxhuatu)。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考点
必考点1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古代中国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教育作用 | 教育对象 | 教学原则 | 教师观 | ||
社会 | 庶、富、教 | 有教无类 | 因材施教 | 孔子使用,朱熹提出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启发诱导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 ||||
学思结合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个人 | 性相近、习相远 |
(2)《学记》
我国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教育的作用 | 教学原则 | 教师观 | ||
社会 |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教学相长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 师道尊严 |
预 时 孙 摩 | “禁于未发谓之预。 当其可谓之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不陵节而施谓之孙。 相观而善谓之摩。” | |||
长善救失 |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
启发诱导 |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
个人 | 玉不琢,不成器; | 课内外结合 |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息相辅”。 |
2.西方
(1)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一种问答式的教学方法。也被称为“产婆术”。“产婆术”分为三步:讽刺、定义和助产。
(2)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99)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3)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教育阶段理论”,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分阶段教育,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采取分班授课。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1.夸美纽斯(1592—1670)
夸美纽斯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夸美纽斯在总结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大教学论》(1632年出版),此书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萌芽,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夸美纽斯第一次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提出了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的思想,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和庞大的课程体系。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
2.洛克(1632—1704)
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绅士教育思想”。
3.卢梭(1712—1778)
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主张自然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
(三)科学教育学阶段
1.康德《康德论教育》—教育学首次列入大学课程
2.裴斯泰洛齐(1746—1827)
1781年,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出版《林哈德与葛笃德》,把教育目的规定为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还提出要素教育理论作为中小学教学的理论基础。
3.赫尔巴特(1776—1841)
(1)一本著作:《普通教育学》
该著作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和科学教育学的建立,是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2)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
(3)教学过程“三中心”:教师,书本(教材)、课堂
(4)教学过程“四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赫尔巴特主张教育应从国家理念和国家思想出发,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
(6)赫尔巴特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四)发展多样化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1.杜威(1859—1952)
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主要思想有:
(1)论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杜威认为教育就是一种生活,认为教育的目的应来源于内部,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即是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生长下去。
(3)论课程与教学。杜威主张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即活动课程。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4)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5)提出了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诞生
人名 | 国别 | 观点 |
凯洛夫 | 苏联 | 《教育学》 |
马卡连柯 | 苏联 | 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核心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 |
杨贤江 | 中国 | 《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
(五)近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人名 | 国别 | 观点 |
赞科夫 | 苏联 | 《教学与发展》 “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
苏霍姆林斯基 | 苏联 | 《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提出全面和谐的教育,即把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 |
布鲁纳 | 美国 | 《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必须使学生学习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式学习 |
布卢姆 | 美国 | 《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
巴班斯基 | 苏联 | 《教学过程最优化》 |
瓦•根舍因 | 德国 | 《范例教学原理》 |
2.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人名 | 观点 |
蔡元培 | 毛泽东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五育并举”;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等 |
陶行知 | 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
黄炎培 | 职业教育先驱,“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
【点拨】该考点在历年真题中均以单选题的形式来考查,考生需正确匹配相关人物及其观点。因该部分内容相对较多、较杂,记忆时需要讲究方法。记忆术、思维导图以及知识点归纳都是可以采用的帮助快速提高记忆效果的方式。
必考点2 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 主要内容 | |
观察法 | 地位 | 教育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
概念 |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某种现象或某个教育问题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 |
分类 | 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 系统观察和非系统观察 | |
调查研究法 | 内涵 | 通过运用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之后,从中概括出规律性结论 |
常用方法 | 问卷法、访谈法 | |
分类 | 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 |
实验研究法 | 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一种研究 | |
行动研究法 | 教育实践工作者为改善教育教学实践而开展的研究 | |
个案研究法 | 对某一现象、事件或某个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 |
叙事研究 | 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讲故事 |
【点拨】该考点在历年考试中以单选题和简答题考查为主,近几年的考题中简答题的分值总体较高,单项选择题的题量较多,但总分值少于简答题。上述研究方法中,调查研究法不管从分值还是题量上都是目前考查概率最高的,其次是观察法、教育叙事研究。
必考点3 教育与人的发展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 ||||||
影响因素 | 主要内容 | |||||
遗传 | 作用 |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可塑性;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 ||||
遗传决定论:高尔顿、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董仲舒等 | ||||||
环境 | 作用 |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 ||||
环境决定论:洛克、华生、荀子、墨子等 | ||||||
学校教育 | 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 ||||
独特 功能 |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 |||||
主观 能动性 | 层次 | 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最高层次) | ||||
作用 |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 |||||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 | ||||||
规律 | 内涵 | 举例 | 教育意义 | |||
顺序性 | 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如,身体: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心理: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等 | 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欲速则不达 | 循序渐进 | |||
阶段性 |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 儿童教育“成人化” | 针对性 教育 | |||
不平衡性 | 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如身高、体重两个生长高峰期; 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如神经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 狼孩 | 抓关键期 | |||
互补性 | 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 | 盲人听觉更加敏锐 |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长善救失 | |||
个别 差异性 | 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 有的人少年得志 有的人大器晚成 | 因材施教 |
【点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考查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主要考查单项选择题。这两部分内容的考查均是理解和识记并重。
必考点4 课程类型
分类标准 | 课程类型 | 特点 |
课程的设计方式(固有属性) | 学科课程 | 学习间接经验 优点是重视每门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也易于教师教授。 缺点是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不重视或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
活动课程 (也叫经验课程) | 学习直接经验 优点是有利于满足儿童的兴趣、需要,加强教育与社会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缺点是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不利于系统的知识学习。 | |
课程的综合程度 | 分科课程 | 小学主要是综合课程 初中采用综合和分科并举 高中主要是分科课程 |
综合课程 | ||
课程管理、开发主体 | 国家课程 | 一级课程:由国家统一组织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课程 |
地方课程 | 二级课程:地方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 | |
学校课程 (也叫校本 课程) | 三级课程: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习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 |
任务 | 基础型课程 | “三基”(读、写、算) |
拓展型课程 | 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 |
研究型课程 | 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 |
课程实施的要求 | 必修课程 | 在培养目标上具有等价性 |
选修课程 | ||
性质 | 显性课程 | 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
隐性课程 | 师生关系、班风、雕塑、走廊、地面建筑等 |
【点拨】该考点易考查单选题,尤其爱考隐性课程,需联系实际理解概念。
必考点5 新课程改革
(一)我国当前新课程目标内容
新课程倡导三维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课程结构改革
特点 | 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 |
具体要求 |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 |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 |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 |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
(三)课程实施改革
理念改革 | 现代学生观 |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4)学生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 | |
现代教师观 | 教师角色的转变 |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4)教师应是社区型开放教师;(5)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 |
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 |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 ||
创新观 | 破除知识中心观念;破除教师权威观念;培养问题意识 | ||
教学观 |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 ||
方式改革 | 现代学习方式 |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
(四)课程评价改革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 特点 |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
内涵 | ①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②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③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④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⑤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 ⑥评价主体多元化; ⑦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
【点拨】该考点在历年考试中都占据较高的分值比重,倾向于考查材料分析题。具体来说,我国当前新课程目标内容和课程结构改革主要考查单项选择题,选择题既会出现记忆性题目,也有理解性题目。课程实施改革和课程评价改革是材料分析题考查的重中之重,需要大家在熟练记忆的基础上能够理解运用。
必考点6 教学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教育的间接性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育的教育性规律);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教育的双边性规律) |
教学原则 |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量力性原则; (8)思想性与科学性原则 |
教学方法 |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 (1)备课; (2)上课;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
【点拨】教学这一章中,考查分值最多的是教学原则,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其次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中的作业的检查与批改,一般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考查。再次是教学方法,一般考查单项选择题。该部分内容的考查不仅仅是记忆,很多时候重在理解,需要考生能够深入学习,透彻掌握。
必考点7 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类型
划分依据 | 划分类型 | 主要内容 |
社会意义 | 高尚的学习动机 | 把学习看成是对社会多作贡献和应尽的义务 |
低级的学习动机 | 把学习看成是猎取个人名利的手段 | |
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 近景直接性 学习动机 | 由活动的直接结果所引起的对某种活动的动机 |
远景间接性 学习动机 | 由于了解活动的社会意义、活动结果的社会价值而引起的对某种活动的动机 | |
诱因来源 | 内部学习动机 | 诱因来自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 |
外部学习动机 | 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 | |
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 (奥苏贝尔) | 认知内驱力 | 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属于内部动机,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 |
自我提高内驱力 | 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 |
附属内驱力 | 为了获得长者们(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属于外部动机,儿童早期最为突出 |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
理论 名称 | 主要 代表 | 主要内容 | ||||||
强化 理论 | 行为 主义 | 采用强化原则,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 ||||||
需要层次理论 | 马斯洛 | 需要是有层次的,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 ||||||
成就动机理论 | 阿特金森和麦克利兰 | 成就动机: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 ||||||
成就动机分类:力求成功(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和避免失败(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 ||||||||
成败归因理论 | 海德(最早提出) 罗特(控制点) 韦纳(三维度六因素) | 维度 因素 | 成败归因维度 | |||||
稳定性 | 因素来源 | 可控制性 | ||||||
稳定 | 不稳定 | 内在 | 外在 | 可控制 | 不可控 | |||
能力 | √ | √ | √ | |||||
努力程度 | √ | √ | √ | |||||
工作难度 | √ | √ | √ | |||||
运气 | √ | √ | √ | |||||
身心状况 | √ | √ | √ | |||||
其他 | √ | √ | √ | |||||
自我效能感理论 | 班杜拉 |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先行因素包括结果期待(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和效能期待(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 | ||||||
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学习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主要因素);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醒 |
【点拨】学习动机的类型一般以单项选择题形式考查,属于理解性知识。学习动机的理论会考查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其中成败归因理论考查最多。
必考点8 学生认知发展心理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发展的实质 | 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不断获得平衡的过程 发生认识论的四个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 |
发展阶段论 |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客体永久性(物体恒存); 思维开始萌芽(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因果关系初步形成); |
前运算阶段 (2-7岁) | 早期的符号功能;自我中心性;思维的片面性;泛灵论;思维不可逆;守恒概念没有形成;集体独白 | |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 阶段出现的标志:“守恒”概念的形成;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去自我中心;思维开始逐渐去集中化(多维思维);出现具体逻辑思维 | |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成人) | 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可逆性与补偿性;思维具有的灵活性;具备了反思能力 |
(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
1.“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样在智力活动中,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差异,由于教学,而在别人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和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根据上述思想,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的理论。
3.学习的最佳期限
【点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都是以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为主来考查,单项选择题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必考点9 德育
德育原则 |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5)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7)长善救失原则; (8)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平行教育) |
德育方法 |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指导实践法; (4)情感陶冶法; (5)品德评价法; (7)品德修养指导法 |
德育的途径/德育的组织形式 | (1)思想品德课(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5)班主任工作 |
【点拨】德育的原则主要考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德育方法考查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材料分析题。这两部分内容既需要记忆,又需要理解。德育的途径/组织形式主要考查简答题,也有可能涉及单选题。这部分内容背诵即可。
必考点10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了解和研究学生 | 地位 | 前提和基础;首要环节 |
内容 | 班集体;个人 | |
方法 | 观察法(最常用),书面资料分析法,谈话法,调查法,问卷法 | |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 地位 | 中心环节 |
开展 | 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基础) | |
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 ||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重要保证) | ||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 ||
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重要标志) | ||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面向的是全班每一位同学) | 优秀生 | 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鼓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
中等生 | 既要抓两头也要抓中间 | |
后进生 | 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长善救失;提高自我效能感;抓反复,反复抓 | |
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 ||
操行评定 | 概念 | 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
步骤 | 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 | |
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 ||
建立学生档案 | ||
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
【点拨】该考点多考查简答题,其次是材料分析题和单选题。复习时以识记为主,需熟练背诵。
2021广西南宁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考点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2021广西教师资格证考点,教资综合素质考前必考点的信息请关注南宁教师招聘考试网/南宁人事考试网。
(编辑:网易号后台)贴心微信客服
Q群刷题备考